非遗新传|卢氏心意拳传承人余江:“拳力以赴”背后的三层境界

来源: 生活报
2024-03-19 17:41:44

  坐下聊拳法,他身姿挺拔,谈吐间温文尔雅;起身练拳,他目光炯炯,一招一式尽显克敌之势。一静一动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卢氏心意拳传承人余江的身上收放自如,这也是他钻研拳法及其背后文化30年的结果。2021年,卢氏心意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示的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余江名列其中。

  “我从小学拳,1994年开始学习卢氏心意拳,1996年拜卢氏心意拳创始人卢嵩高的亲传弟子王书文为师,现在有40个徒弟,400多个学生。”余江的徒弟和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余江说:“老一辈的传承者年纪大了,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接班’。”


图说:余江展示卢氏心意拳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文化加持 提升境界

  余江介绍,从技术上讲,传习卢氏心意拳有三层境界,一是武术人,二是武意人,三是武艺人。“术”指的是技术动作规范到位,“意”则是对心意拳动作背后动物象形的理解和觉悟,而“艺”就到了技而近乎道的境界。从“术”到“艺”,需要的不仅仅是拳法动作的精进,更是对其背后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


图说:卢氏心意拳的文化基因图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卢氏心意拳是卢嵩高从河南心意六合拳承袭演变,在上海开创的一种拳法。该拳把人分为十个类型,分别对应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十种动物的运动形态,因人而异进行传授传习,故又称“上海十大形”。

  余江说:“卢氏心意拳只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在冲锋过程中,与对战者接触的瞬间,短时间内决出胜负。只有清楚拳法的由来,了解它的系统,知晓它背后的历史和代表的精神,才能掌握拳法精髓,进而传承创新、自成一脉,打出自己的风格。”

走出武馆 扩大影响


图说:卢氏心意拳

  学成后的余江,开始推广传承卢氏心意拳。按照传统师父带徒弟的模式,余江感受到了局限。卢氏心意拳的“十大形”体系为每一个入门弟子“量身定制”练拳课程,例如长得比较壮的余江就是从“熊形”练起,再逐渐拓展至其他形的拳法。这使得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但也会让每位传人对拳法的领悟都带有个人色彩。余江发现,同门的前辈和师兄弟“你领悟到这一块,我领悟到那一块,各有不同”。要把卢氏心意拳完整地传承下去,需要更全面地整理和记录。


图说:余江(前排)推广卢氏心意拳

  2006年10月1日,余江在长宁区新渔路上开设第一家卢氏心意拳会馆,18年间几经搬迁,成了现在北虹路的上海“十大形功夫馆”,收徒教学之余,这里还成为他和心意拳传人、武术爱好者探讨拳法的“根据地”。经过4年资料收集,他在2010年出版了《卢氏心意拳入门》和《卢氏心意拳开拳》,2019年又出版了《卢氏心意拳传习录》,梳理心意拳在全国的26个分支,以及1290位传承人。余江说:“整理成书,让卢氏心意拳打破坐等别人慕名而来的被动形势,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这项非遗,也方便全国各地的武术学子学习。”


图说:卢氏心意拳的文创产品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因练习卢氏心意拳而身心受益之后,余江更加深刻认识到这项非遗的价值,也更迫切地希望将它保护好,发扬好,分享给更多人。他在多个社区开设传习点位,通过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全民健身日、非遗文化遗产日等活动走进市民生活;还邀请外国友好人士、上海高校留学生体验、学习项目技艺,组织海内外武术爱好者传播非遗文化;更致力于“非遗进学校”的教学活动,为孩子们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课程。去年,余江与上海市武术院合作承办了“心意拳50 ”主题创作赛事,在全国200多件投稿中选出50件摄影、视频、文创作品,以更多样的形式带大家认识卢氏心意拳的传统非遗魅力。(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发布于:江西省瑞昌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