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等舞剧火爆全国 “体现岭南文艺底蕴活力”

来源: 房财经
2024-03-19 17:55:06


  舞剧《咏春》今年亮相央视春晚。

  3月18日上午,广东省文艺精品创作调度推进会在广州召开。会上,省直有关单位、地市宣传部门负责人,以及文艺精品创作相关的院校、院团、企业骨干代表,就扶持政策、创作生产情况、运作经验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全省文艺战线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文艺创作生产,增强高品质文化供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形成了人才辈出、青蓝相继,精品迭出、佳作涌现、品牌突出、声名远播的生动图景,推动广东文艺不断勇攀高峰。而在这生动图景的背后,是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强化与落实,广东文艺逐步形成了全领域统筹、全生命周期扶持、全要素配置、全链条开发、全方位宣推的创作生产体系,构建出文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打造人才队伍

  打磨精品彰显岭南气韵 音乐剧《雄狮少年》等走向全国

  如何打造精品力作,如何让岭南文化被看见?广东坚持“引育并举”,积极培养本土文艺人才,通过广东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特支计划”、广东电影“繁星计划”的实施,发挥名家模范榜样作用,为营造潜心创作、崇德尚艺创造了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艺术总监(首席) 项目”形式引进韩真、周莉亚、刘顺、张曼君、邹建红、黄屹等一批全国一流文艺名家大师,携手国有文艺院团积极开展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好、业务强的“文艺粤军”正强势崛起。

  夯实人才基础,各文艺门类精品乘势而生,因此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文艺佳作层出不穷。

  根植沃土,守正创新,广东深入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批岭南特色浓郁的文艺精品从广东走向全国,激活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今年初,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选段惊艳现身龙年央视春晚,以当代舞蹈语言活化岭南地区传统武术,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舞武交融”的视觉盛宴。深圳歌剧舞剧院负责人郑文霞认为,《咏春》火爆出圈,既是深圳多年来耕耘文艺沃土、涵养文艺生态、培育青年文艺人才的成果体现,也是国家级非遗咏春武术等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充分体现了广东文艺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

  今年原创音乐剧《雄狮少年》的精彩亮相引发热烈关注。融合舞蹈、音乐和狮舞等元素,该剧把一代代舞狮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融入创作,助力非遗焕发时代光彩。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可称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一次音乐剧“联姻”,广州大剧院总经理霍建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个项目当中,超过30%的工作人员是港澳朋友,他们的创作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种合作交流也非常有益于广东文艺精品创作。”

  此外,创造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活化岭南非遗的舞剧《醒·狮》《龙·舟》、以广东饮食文化为发展线索的长篇小说《燕食记》……不同门类的文艺精品都通过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频频突破圈层与地域,圈粉广大受众。

  除了传统文化,广东文艺精品亦将目光聚焦现实题材,于波澜壮阔的时代与社会生活中不断挖掘新故事,反映伟大时代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泛引起观众的共鸣。实施广东改革开放实践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汇聚广东美术重要创作机构的百位名家,集合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漆画等多个专业门类,共同孵化百件力作。话剧《龙腾伶仃洋》讲述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故事,全景式塑造了建桥工人、技术人员等形象,成为新时代大工业题材的现实主义话剧精品力作。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疫情防控的真实事件改编,最大程度还原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电视剧《青春之城》《湾区儿女》以大湾区城市为背景,以“小人物”为创作视角,描绘大湾区创业者、奋斗者们的真实缩影。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以老百姓生活变化为立足点,全景式史志式讲述广东小康建设辉煌成就……取材真实生活,充分还原细节,观照社会现实,广东文艺精品为奋进的时代留下精彩的注脚。

  广东文艺亮点频出,多个作品摘得国家级荣誉。话剧《深海》等8部作品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小说《月光下》《飞发》获鲁迅文学奖,舞剧《旗帜》等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电影《白蛇传·情》《谯国夫人》分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和金鸡奖。

  曲艺群星奖、民间文艺山花奖、摄影金像奖、文艺评论啄木鸟奖等,粤字号文艺精品得到业界认可。

  “云端”剧场同样好戏连台:话剧《深海》、舞剧《沙湾往事》、交响曲《1921》等广东文艺精品轮番“触网”,让市民足不出户尽享文化大餐,同时,融媒体多维发力,以全新思路团结引领新文化、文艺、文娱力量兴起。推出岭南新民谣传唱计划、《广东24小时》原创歌曲视频;今年湾区春晚打造《以和为贵》《彩云追月》《Hello 大湾》等主题概念片全网传播量破亿。当下,一幅高品质共给、高幸福获得的文艺图景徐徐展开,浸润百姓生活。

  塑造文艺品牌

  举办大湾区电影产业峰会等活动 推动粤港澳影视行业交流

  近年来,除了创作文艺作品,广东文艺界也相继推出了许多文艺活动,并着力于通过这些活动打造出具有岭南文艺特色、辐射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文艺品牌。

  音乐方面,作为华语流行音乐的发祥地之一,广东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征集活动与歌手大赛挖掘湾区音乐新生力量,在新时代延续了湾区音乐品牌的精品化风格,致力于用音乐讲好湾区故事。

  在题材和主题的选择上,广东的音乐征集活动体现了岭南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和酷狗音乐主办的“我们的新时代”主题歌曲创作征集活动,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为创作素材,鼓励湾区音乐人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音乐重镇勇于担当、敢于争先的风范;由南方都市报、N视频策划主办,南都娱乐承办的岭南新民谣传唱计划(第一期)以民谣为切入口,用20首高质量原创歌曲展现绰约多姿、意蕴悠长的岭南文化和生活趣味,也让大家感受到广东方言多样性带来的音乐风格多元化;而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民族乐团与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承办的“南粤新声”广东音乐新经典作品征集活动则着眼于管弦乐和室内乐作品,继承、重塑岭南民族民间音乐语汇,推动当代民族乐队新音响、新语言的开发。

  多样化征集,激发了广东音乐人的创造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歌曲创作征集活动主办方之一,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海舟向南都记者介绍,两届“我们的新时代”主题歌曲创作征集活动共征集了近3万首原创作品。他还指出,现在是“全民创作”的时代,开放性的歌曲征集,允许更多类型歌曲进入精品创作的名单,更加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市场、加速释放音乐市场“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

  此外,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香港文联、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流行歌手大赛以“湾区有新声”为口号,网罗了一大批极具潜力的新生代歌手,也成为挖掘、培养青年流行演唱人才的大湾区新品牌赛事。

  影视方面,依托大湾区影视产业的集聚优势,广东也充分利用地域和文化特点,打造一系列的影视品牌活动。

  接轨国际,促进地区间产业交流,是广东诸多影视活动的一大特色。纪录片是广东影视的一大名片,而创始于2003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承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执行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成为中国纪录片产业脉动风向标,经过20余年的耕耘,该活动已融入到国际纪录片的市场体系中,成为全球纪录片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优质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广东省也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峰会、大学生电影周、动画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粤港澳影视行业开展交流互鉴,促进三地行业主体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融汇资源,实现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当面的优势互补,以湾区为起点,将产业影响力拓展到全国乃至世界。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也深度整合粤港澳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专业性与群众性、普惠性与市场化相结合,广泛开展多种艺术形式的交流合作,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除此之外,扎根于岭南,传承本土文化魅力也是广东在举办影视活动时考虑的目标之一。例如,由广东省电影局指导,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佛山大湾区功夫电影周就结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推动功夫与影视、舞蹈、话剧等艺术形式跨界融合,打造沉浸式功夫文化新场景、新业态,带动当地影视与文旅发展。

  文学方面,广东不仅有鲁迅文学艺术奖作为省内权威综合文艺奖项,也不遗余力地通过各项活动孵化和培养文学粤军,鼓励广东文坛的作家走向全国。

  2023年3月花城文学院正式成立,“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2023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等系列活动媒体传播覆盖4亿人次,成为文学界高度评价、媒体热议、大众广为赞誉的文化盛事。通过名家签约、发布花城文学榜、举办文学论坛等多种形式,吸引了一批新锐作家,“新型城市文化空间 多元融合产业平台”功能和效应初显。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梁军向南都记者分析,广东整体文艺创作环境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省委省政府到各个地市,都出台了大力支持文艺创作的政策,资金到位比较充足。二是广东支持文艺创作所涉及到的门类比较全面,因此近年各个门类均涌现出优秀的作品。三是广东的文艺创作表现出鲜明的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从音乐、影视到文学、美术等,囊括不同种类与形式的文艺活动不断推进,宣传渠道也从线上到线下,大屏小屏全覆盖,为广东全方位、立体化地塑造了以岭南为文化根基的文艺品牌形象,构建出人文湾区一道道亮丽的文艺风景。      

  打造创作体系

  广东今年将安排2.5亿元 扶持50个文艺项目

  在人才、作品、品牌竞相涌现的背后,是广东省高度重视对顶层设计的强化,全力打造全领域统筹、全生命周期扶持、全要素配置、全链条开发、全方位宣推的文艺创作生产体系,着力构建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设立2.5亿元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扶持专项资金,遴选重大项目、引进文艺人才、奖励精品创作。

  真金白银的扶持广东“说到做到”。据悉在创作阶段遴选“扶持项目”,扶持的最高标准为电影、电视剧2000万元/部,舞台艺术1500万元/部,美术创作工程2000万元/项,歌曲创作工程1000万元/项,文学作品100万元/部。在播出阶段优选“奖励激励项目”,奖励标准为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文艺大奖最高奖励800万元;在重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粤产电视剧,每集最高奖励30万元;对票房成绩突出的粤产电影最高奖励1000万元。例如电视剧《青春之城》获得奖励990万元;话剧《深海》获800万元奖励;电影《白蛇传·情》《谯国夫人》分别获400万元奖励。

  2023年,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扶持专项资金共扶持项目53个,有力推动智力、资金、市场、平台、技术等资源要素向精品创作生产集聚。引进文艺人才方面,广东给予最高每年200万元/人的扶持,引入高层次文艺人才、创新团队。省电影局设立“广东省重点影片项目库”,投入逾1亿元专资用于电影的资助奖励,统筹优秀电影作品的创作生产。三年来,广东新增带项目的电影企业300多家。据悉,2024年,广东将继续安排扶持资金2.5亿元,扶持项目约50个。

  文艺需要各方齐发力。记者了解到,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出版集团、省作协、广州美术学院、东莞市等单位积极推动建设广东省剧目策划中心、花城文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心和“中国作家第一村”等文艺资源枢纽平台,有效链接艺术名家、院团院线、创作单位。广州、中山先后修订文艺精品创作扶持措施,提高扶持资金额度。珠海成立演艺集团,优化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惠州、佛山、东莞、江门积极提升影视协拍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影视团队驻扎创作,撬动更多资源促进文艺繁荣发展。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成立广东省剧目策划中心的目的之一在于拓宽剧本的来源渠道,包括院团征集、社会征集、重点作家和重点作品与文学作品转化等来源,另一方面剧目策划中心也要跟进二度创作,提高剧目生产质量。“在目前的具体策划中心工作中,我们不仅仅在抓要得奖的高峰作品,更要更多地去创作能够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有市场影响力的作品。”王炜强调,该机制要在整体的、系统的和立体的创作中发挥作用。

  以体系为支撑,从人才、创作、品牌多点发力,广东文艺正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姿,迸发蓬勃生机。文艺粤军意气风发,必将推出更多彰显广东精神、时代气象的精品佳作,共同谱绘全省文艺新气象,再攀文艺新高峰。  

  统筹:贺蓓 钟欣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余晓宇 钟欣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朱俊毅

发布于:贵州省福泉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